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访谈 | 以感恩之心记住人性的美好会给你勇气,艺术家应把烦恼留给自己把爱还给人间

访谈者 生活周刊 2022-05-21

丁绍光


著名艺术家,现代重彩画大师。曾四次被选为联合国代表画家,向世界近两百个国家介绍其艺术与生活。197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制作大型壁画《美丽、丰富、神奇的西双版纳》。1995年,联合国在艺术与集邮项目总结报告中提名表彰了联合国成立五十年来二十九位当代艺术大师,丁绍光是其中唯一的亚洲艺术家。1996年,经中国文化部批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丁绍光奖美术大展”。1998年,为上海大剧院创作大型壁画《艺术女神》。1999年,受昆明世博会组委会邀请,创作大会主题作品《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其丝网版画作为中国政府赠给参展国家代表的重要礼品。2002年,上海大剧院把丁绍光为该院创作的大型壁《艺术女神》送至顶楼专室永久陈列保存。2008年,捐赠《天地人和》版画给予爱心2008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儿童,获得中国慈善特别贡献奖。2010年,丁绍光新作品《生命之源》以总面积325平方米大型玻璃壁画艺术形式在上海文化广场歌剧院隆重揭幕。2013年,为人民大会堂“人大主席团办公室”捐赠五幅大型琉璃珐琅作品。2015年,为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捐赠大型琉璃珐琅作品《生命之源》。2017年,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表《天堂鸟——丁绍光艺术范式》大型画传。先后在世界各国举办上千次个人画展,作品被数十个国家及地区的名人和机构收藏。


李晓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馆馆长、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前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研究生导师、批评家、策展人。


王嘉沐:中国互联网艺术大会秘书长。


提到与上海的缘分,丁绍光先生首先想到自己的老师张光宇,这位起步于上海的中国装饰艺术奠基者之一,其创作的漫画可谓是全球动漫的先行者,不少动漫大师都称张光宇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其实,早在1998年,丁绍光就受上海之邀,为上海大剧院创作了大堂壁画《艺术女神》,现依然收藏于大剧院5楼展厅,后来又为上海文化广场歌剧院创作了大型玻璃艺术装置壁画《生命之源》,市民从文化广场经过都会为那美轮美奂的画面而震撼。他觉得这两件作品是他赠送给上海市的礼物,表达了他对东方明珠的崇高的敬意。丁绍光先生虽然移居海外多年,但是他依然有一颗中国心,当问起自己的故乡在哪里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故乡是中国,因为艺术家有着一条与生俱来的文化根源,这条根将终生连着你,是永远抹不掉挥不去的感情。”

本期焦点人物  丁绍光

青年报记者  陈仓



1

我的根还在我的故乡中国,

这条根终生连着我,永远抹不掉。


青年报:丁老师好,根据相关资料,发现你祖籍是山西省解县,出生在陕西省城固县,中学与大学都在北京,毕业又在云南工作多年,后来去了海外。你觉得哪里算是你的故乡?


丁绍光:我的故乡是中国,我旅居美国后,曾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上千场个人画展,参观了许多不同国家,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体验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也感受了不同的“各美其美”的现代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根还在我的故乡中国!艺术家有着一条与生俱来的文化根源,这条根将终生连着你,是永远抹不掉、挥不去的感情!


青年报:其实采访你,不仅十分荣幸,也十分亲切,因为你的作品《生活之源》已经融入了上海市民的生活,我每次从上海文化广场经过,都会为那美轮美奂的画面而震撼。你和上海的缘分应该很深,你觉得上海这个城市,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你最喜欢上海和最不喜欢上海的是什么?


丁绍光:你提到我与上海的缘分,我立即想到我的恩师张光宇,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作为中国新文化代表人物之一,在号称“东方的巴黎”的上海,与一大批文化人一起,广泛地引介西方现代文明。上海滩海派文化,成为东方世界文化的明珠,当时中国的电影与好莱坞可谓同步。张光宇创作的漫画,在全球也可谓动漫先行者,当代美日一些动漫大师,称张光宇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他创作的动画《大闹天宫》,震撼了全球动画界!我与上海最直接的缘分是在1998年,就应上海市政府之邀,为上海大剧院创作了大堂壁画《艺术女神》,现收藏在大剧院5楼展厅。2010年,我又为上海文化广场歌剧院创作了高16米、宽24米的大型玻璃艺术装置壁画《生命之源》,在乐胜利、王鸣两位先生的组织协调下,由上海陈伟德玻璃工作室制作完成。这两件赠送给上海市的礼物,表达了我对东方明珠的崇高的敬意!


青年报:丁老师,你在海外生活了那么多年,又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你觉得在全球化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艺术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丁绍光:我在海外生活超过四十年了,有太多的经历唤醒了我,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渴望就是太平。人类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地缘结构、全球的文化价值结构,都在发生着剧烈而持久的嬗变。当今世界人类更需要文化与跨文化的沟通,这是人类自我救赎唯一可行之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通过善意与合作,高频率的沟通是人类取得进步的文化基因,是医治人类社会创伤的良药。人性中的善恶和每个人不可逃避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会伴随你一生,它饱含着全人类浓重的人间烟火。以感恩的心记住人性美好的东西,会给你勇气、力量与灵感。


青年报: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你当年是因为家事才匆匆地出国去的,当时在国外人生地不熟,应该是很迷茫的,但是你却创作了名作《和谐》。你还记得创作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吗?


丁绍光:1980年我初到美国,语言不通,生活拮据,一筹莫展。一次去洛杉矶拉古娜海边,参观海边数百名画家的“地滩展”海滩,人头攒动,冲浪的,打排球的,跳街舞的,喧嚣之声直冲云天,我感到心乱如麻,突然看到一位美少女,在静静地、专注地弹着竖琴。完全听不到琴音,她旁若无人,沉浸在心与乐的无限的共鸣之中,我深深地受到感动。这就是我到美国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和谐》。6年后,我在美国纽约参加世界艺术博览会,一举获得成功,作品《和谐》是我在美国发行的第一幅丝网版画,350幅限量的版画,在还没制作前,被博览会的众多画廊一抢而空。


青年报:每一个地域对每一幅作品的审美要求不一样,地域和作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


丁绍光: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艺术实践似乎有了说明,特别是曾经五年接受联合国总部邀请,为联合国“人权年”“国际家庭年”“世界妇女大会”创作主题作品,以版画和邮票形式发行全球,宣扬联合国宪章的精神。爱因斯坦说:“一切万有是一体,人类是一体,合一,我们屹立,分离我们陨落!”表现人性中真善美的主题,母爱,父爱,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爱等等,这些不受民族、宗教、种族、国别,不受空间、时间局限,这正是文化交流沟通的永恒的因素与追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孔子以天、地、日月无私的精神,表达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代人类的生活,竞争激烈,节奏太快,紧张的生活令人类的心灵不安。艺术家应当把烦恼留给自己,把爱与温暖、把真善美还给人间。


青年报:现在是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你认为这对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丁绍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地将给当今的艺术界带来巨大的危机,所有程式化、千人一面、没有灵性的、纯技术性的艺术品,都将被人工智能代替。而危机可以带来觉醒,觉醒会给艺术界带来转机,转机会给人类文明带来一个新的高潮!量子力学加人工智能,将不断地警告艺术家,艺术需要原创,颠覆性的原创,否则我们将取代你!


青年报:现在也是一个相对浮躁的社会,你对年轻艺术家有什么提醒吗?


丁绍光:青年艺术家,希望在你们身上,紧紧跟随时代科技的进步,打开心灵的大门,挖掘潜意识里独一无二的自我,进入丰富的想象力和原创状态,从文化的含金量、道德呼唤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你会发现一个新的自我!


青年报:第一坊金逸艺术奖毕竟是一个刚刚设立的奖项,而且是纯粹民间的奖项,你能接下奖杯设计工作,最看重的是什么?目前奖杯已经出笼,我们觉得非常漂亮,但是说不出漂亮在哪里,里边有什么含义,你给我们解读一下好吗?


丁绍光:我最看重的是金逸艺术奖设立的志向,它是一种有志于首先在中国,并逐渐走向世界的美术类奖项,这有益于中国乃至全球美术的创新发展,于是我欣然接受了奖杯的设计,并和青年艺术家贾维克一起完成了雕塑作品《腾飞》。这个奖杯塑造了一个象征艺术的女神,她朝气蓬勃,脚踏波涛,腾空而起,碧海青天,四海一家,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携手共创人类的新文明。


丁绍光作品。左:《八千里路云和月》;右:丁绍光作品《三十功名尘与土》。


2

科技迅猛的发展,

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契机。


青年报:李晓峰教授好,你是专业人士,你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国际上都有哪些影响力比较大的艺术奖?我们国内的艺术评奖现状是什么?

李晓峰:这样的奖项比较多,如2000年创立的“杜尚奖”,于每年的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举办期间颁发,该奖项提名艺术家作品涵盖所有造型与视觉艺术领域,如雕塑、装置、摄影、绘画、录像等,获奖者将获得3.5万欧元奖金,并在蓬皮杜举办一个为期两个月的个展,展览经费为3万欧元。再如2000年创立的“巴克斯包安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从惠特尼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中甄选,该奖考察的是艺术家一生的成就:立足现在,回顾其过去并展望其未来,除了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外,获奖者还获得在惠特尼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机会。


2009年创立的“未来世代艺术奖”是当代艺术领域的国际大奖,由乌克兰商人创办,每两年颁发一次。该奖旨在为艺术界发现新的人物,并为下一代艺术家提供长期支持,奖项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主奖,1位获奖者会得到10万美元,其中包括6万美元奖金和4万美元创作资金;二为特殊奖,总额为2万美元的奖金将颁发给5位特殊奖得主,以支持他们开展艺术活动的项目。自创立以来,奖项已经资助了84名艺术家,为了鼓励老一辈艺术家帮助新生代艺术家,众多知名艺术大师都承诺将长期参与这一奖项,并将亲自为获奖者提供指导和支持。


更著名的是英国泰特美术馆创立的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创立于1984年,目的在于扩大公众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并为泰特美术馆寻找新的作品,本奖项每年颁发给一位获奖者,获奖者将会获得2.5万英镑的奖金,最终获奖者从四位入围者中选出。本奖项不注重一位艺术家的终身成就,更关注他在近些年作出的艺术贡献。


还有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银狮奖”,分别创立于1986与1998年,金狮奖用来表彰最佳国家馆和艺术家,而银狮奖则颁发给最有潜力的艺术家。威尼斯双年展作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赢得奖项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中国近年来影响力很大的是“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简称AAC),是由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于2006年发起,联合45位艺术领域权威人士共同举办,并获得上百家媒体鼎力支持的年度艺术评选活动。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记录中国艺术界进步与发展的脚印,已成为文化艺术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品牌。该活动是以学术建设为核心,由专业领域的评委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参与,是艺术界推广中国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事件的重要平台。该活动的愿景为打造“华人艺术界至高奖项”。


1997年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客先生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以表彰他们杰出的创作和评论,并力争使更大范围的公众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当代艺术为中国当代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当代艺术奖于1998年首次颁奖,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并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项机构大奖,同时,获奖艺术家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艺术世界的关注。当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半地下状态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奖已开始将中国当代艺术全面地推向国际,在中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世界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中国当代艺术奖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于拥有高规格的评审委员和艺术总监。


青年报:你是美术院校的领导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你能结合教育的实践,谈谈艺术奖对于艺术创作与人材的培养意义在哪里?


李晓峰:就艺术而言,不管是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展览、艺术活动,设立奖励机制,都首先是鼓励,其次也是一份物质条件的资助、赞助,最终还是一种资质认定或竞相争取的至高荣誉。


所以,奖项既有权威性,又有导向性。权威性是话语权的基础,来自什么权威很重要,是道德的还是经济的,是专业的还是学术的,当然今天的社会既多元又综合,无法也不必要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是,仍存在成分配比与主导倾向,于是导向性也随之生成。


在国外,除院校标配的奖学金,尤其发达地区,大都设立基金会机制,那都是经严格的专业论证、严密的遴选体系才可实施实现的。


在国内,多是政府奖、美协奖、机构奖,也包括学院奖,起码半数以上的美术院校都有了各式的艺术奖、奖学金,当然这样的鼓励,是一种资助,更是一种导向。所以,设奖、设奖金,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也是个专业性极强的项目,讲重点儿,关乎文化构建与走向。一方面,是资本与文化合作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既是重视教育,也是发展公益,是一项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事业,要公开,要公正,因为面向社会,社会形象也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奖金越多,影响越大,责任也越强烈。


青年报:你认为一个艺术奖最核心的是什么?在中国办这样一个纯粹民间的艺术奖,具体的优势是什么?


李晓峰:显然,一个奖项越有影响力,作用也就越大。民间设立奖项,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为权威与导向提供了文化艺术发展的多元生长的可能,就如物种的多样性改善自然生态,艺术文化的多元利于艺术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需要警惕的是虚张声势,就如一个品牌的建立,品牌化意识如何健康,这将成为品牌确立的可靠保障。比如所谓百年老字号,为什么又一度复活、受人欢迎,因为历史给予了它资信。然而,一窝蜂地纷纷回过头寻根问祖也是值得警惕的事情,因为虚荣、虚妄又简单、粗暴地拉长自己的历史,就是欲求树立自己的资信与权威,实在显得过分乃至不顾廉耻,这是关乎历史伦理的大问题,对历史都不尊重岂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创新的新生的品牌自带清新、纯净,需要的是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维护它。


青年报:艺术作品是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审美价值的宣扬,比如诺贝尔文学奖,看似是评作品,其实是一种审美,是评一种价值,无形中引导着人们。我们想问的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有着什么样的使命和机遇?


李晓峰:你说得非常好,“评作品,其实是一种审美,是评一种价值”。所以,康德《判断力批评》主要讨论的是审美问题,终极判断力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终极的价值判断的确与审美有着最深刻的关联!


故此,我们讨论文化大繁荣,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有了思想与精神的需要而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财富的需要;二是具备更大的思想空间与更强的精神力量。今天都说“未来已来”,都言“后浪”(虽然提出者有点儿谄媚年轻人的嫌疑),科技迅猛的发展,世界交流的越来越便捷、通畅,都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并存着危机与挑战。我个人认为这恰恰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契机,谁能应战,谁便能站在历史的潮尖,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积累也为此奠定了可能性,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交融中,中国也占据着某种优势,最终就是价值判断、审美判断问题。如果我们的奖项能基于这样的眼光与使命,必会对时代发挥重大作用,对历史做出重大贡献。


从左至右为丁绍光、张振华、王嘉沐、乐坚。


3

创立这个奖更多是源于一种情怀,

希望让其拥有巨大影响力去改变世界。


青年报:请问你为什么想到了要创立金逸艺术奖?


王嘉沐:金逸奖是我的创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创立这个奖更多是源于一种情怀。这么多年来,我们常常在银幕和媒体上看到许多国际大奖,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普利策奖等等,可惜都是外国的。我们也寄望有一天能设立一个中国自己的奖项,能够让其星光照耀整个行业领域,能够拥有巨大影响力去改变世界。去年在举办第一届中国互联网艺术大会时,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这个想法,因为举办大会接触了很多艺术家,纵观艺术界,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奖,我们希望来进行突破和改变。


艺术类大奖不足的现状,为我们提供了创立“超级”艺术大奖的机会。这个“超级”和“大”,首先体现在获奖者身上,同时也体现在评选机制与评选机构上。我们的评奖机制是不能用外边的眼光来看中国的艺术,不能让外边的标准来左右我们的评奖,我们要有自己的评奖标准与机制,在这种机制里体现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评判标准,并以此影响和引领艺术的发展。为此,金逸奖将由杰出的艺术家、评论家和美术史研究专家共同组成,有足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更具有思想性和创新性。最后,还体现在奖金的分量上,金逸艺术奖的奖杯由艺术大师设计与制作,由一公斤黄金制成,而且还有100万元现金的奖金。未来金逸奖在这方面的分量还会不断增加。


青年报:金逸艺术奖是怎么诞生的?


王嘉沐:我们设计了这个金逸艺术奖,但诞生过程是由于一次合作的机缘。今年上半年,我与水井坊的首席市场与创新官周苑忻商谈第二届中国互联网艺术大会合作事项,无心插柳谈起奖项的事,居然很有共识,我们都认识到这个奖项的意义和价值,都有意来推动和创立这个奖项。周苑忻女士愿意与公司商量,由水井坊来冠名和出资创立这个奖项,正是碰上这个合适的时机与机缘,第一坊金逸奖应运而生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级影响力的大奖是迟早的事,因为一个国家的实力与强大,是文化振兴与自信的最有力的支撑。以民间的方式、在艺术领域创立大奖,其实是响应和配合国家的文化大战略、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坚持文化自信服务,金逸奖在国家“十四五”的大背景下诞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希望通过一届又一届的不断努力,使金逸奖成为在国际绘画领域拥有足够影响力的世界级大奖,这是我们的寄望和目标。


青年报:为什么叫金逸奖?


王嘉沐:我们的初衷是把这个奖颁给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但是怎么来体现这个“艺术成就最高”呢?这个奖是一个中国的艺术大奖,又怎么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找到这个奖的历史渊源呢?这是奖项名称设计上煞费脑筋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的文章,叫《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把这篇文章读了几遍,意外发现,文中很多观点与我们想要创立的奖项,在境界上非常吻合:比如,苏辙在文中把绘画分为四个等级,提出,“‘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这里把“逸”定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这个恰好是我们这个奖所要表达的概念。其次,这个奖的出资方是水井坊,而水井坊是成都企业,苏辙的绘画四格之说,并非苏辙自创,恰恰是在成都旅游时听成都人说的。在这篇题记中,苏辙写道:“予昔游成都,唐人遗迹遍于老佛之居。先蜀之老有能评之者曰:‘画格有四……’”这个“逸”字,居然与水井坊、与成都文化有着千年的渊源,这看起来像巧合,又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个奖与水井坊的缘分。最后,苏辙在文章中写“有从心不逾矩之妙”,表达的正是“逸”的境界,也是这个奖的境界,意思就是既要遵循绘画的规则又不能被规则框死,超越规则才能超凡脱俗。创新和突破,这正是这个奖所要追求和鼓励的。由此,“金逸奖”呼之欲出了。


其实,金逸奖更深刻的内涵深藏在“金”与“逸”的搭配上。金是有形的,是物质的,是一件光辉灿烂的奖杯;而逸是无形的,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和至高无上的境界。这很像绘画艺术本身,画是有形的,有水墨,有色彩,而画所追求的意境,却是无形的,是通过画面来表现画面之外的意境,一种精神和自由的境界,一种思想和情绪的升华,一种言之不尽、意犹未尽,语言难以表达的诉说。以有形表现无形、用有限展现无限、在物质的表象上蕴含无数精神与灵魂的内涵,这些正是金逸奖所要表达的理念。金是有形的物体,只能发挥极其有限的空间能量与物理能量,想要突破其能量限制,就必须赋予其超越自身物理限制的能量,而逸所展现的内涵正好具有超越物理限制的无限精神能量,所以“金”和“逸”的结合,恰好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编辑:魏文娟

审稿:梁文静

往期回顾

上海访谈 | 追捕心仪的文字以爱察今以心为文,我在富春山下有实现这理想的可能

上海访谈 | 陈新文:我写诗是为了搭建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王国,结识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的光芒能把我照亮

上海访谈 | 刘醒龙:在时代面前,文学不要太矫情要坦诚相见;应写出新意,不然对不起越来越瘦的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